临沭县“三向合作”推动秸秆由“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 ||||||||||||||||||||||||
2025-06-23 点击数: | ||||||||||||||||||||||||
|
||||||||||||||||||||||||
|
||||||||||||||||||||||||
临沭县是传统农业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然而长期以来,每逢“三夏、三秋”农忙时节,秸秆处理便成为困扰广大农户、种粮大户的“老大难”问题。自行处理不但费时费力、成本高昂,简单一烧了之更会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埋下巨大的火灾安全隐患。如何有效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政府搭桥,构建“三向合作”运营机制 临沭县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突破口,积极探索推广了“企业+收储点+农户”的“三向合作”秸秆处理模式,构建起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闭环运行体系。政府引导,协议联结。县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协调县域内5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12处秸秆标准化收储点、165家种粮大户达成三方协议,明确各方责任,规范收储运流程,同向同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收储增效,畅通销路。收储点组建专业作业队伍,配备先进打捆机械,为农户提供田间高效打捆、离田清运的免费服务。秸秆经集中收储后,直供签约的本地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本地消纳,多元利用。该模式保障企业可稳定就近获取生产原料,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共培育各类秸秆综合利用主体20家,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格局。 二、资源转化,实现秸秆变废为宝 通过“三向合作”模式的顺畅运转,探索秸秆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四大利用模式,秸秆不再是令人头疼的“废弃物”,而是可循环利用的“香饽饽”。肥料化还田护生态。秸秆经加工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料,还田利用,有力支撑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年利用秸秆1万吨,生产有机肥1.5万吨。原料化开发拓路径。以秸秆为原料提取纤维素、生产生物质燃料、新型环保板材等,成功延伸产业链条,开辟循环经济新赛道。年利用秸秆6.5万吨。基料化培育强产业。重点培育食用菌生产企业16家,年回收利用秸秆3万余吨,生产鲜菇2万余吨,实现了农业废弃物与特色产业的有机融合。饲料化推广促养殖。年推广粮改饲5500亩,全株青贮玉米1.5万吨,为奶牛、肉牛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 三、多方共赢,生态经济双丰收 “三向合作”模式的深入推广,推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从低端、分散、浪费向高端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转型升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多方共赢。农户减负增收。每亩可节约处理成本30元,摆脱秸秆处理负担,让农户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收储点运营稳健。协议机制有效化解了以往“销售难”“存放难”“运输成本高”的难题,每吨秸秆可获利30-50元,显著增强收储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原料稳定获取。稳定的本地原料供应,不仅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平抑价格波动,更确保产线的连续高效运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如山东理想家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通过运行该模式后,成本降低10%。生态环境焕发新颜。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21年93%提升至现在95.4%以上,露天焚烧现象基本杜绝,火灾隐患大幅减少,乡村环境愈发宜居宜人。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