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发展特色产品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提案》的答复 | ||||||||||||||||||||||||
2025-05-30 点击数: | ||||||||||||||||||||||||
|
||||||||||||||||||||||||
|
||||||||||||||||||||||||
孙坤坤、韦涛、唐洪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特色产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您提出的这一提案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提案办理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办理方案,按时督促相关科室做好提案办理工作。 一、科学规划,培育产业发展。临沭在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抓好稳产保供、夯实“三农”基本盘的同时,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急用先建”的原则,大力发展地瓜、土豆、蓝莓、杞柳、食用菌、白羽鸡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白羽鸡和甘薯为代表的“北(地)瓜、南(土)豆、东(蓝)莓、西(板)栗、中食用菌、全域白羽鸡”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以特色产业助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甘薯产业种植户数达到5.1万户,种植、加工、销售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临沭县北部镇街重要的富民强镇支柱产业,近年来集中打造了“十里薯乡”、“利城粉条产业园”等产业集群点。土豆产业是临沭县近两年新兴特色种植产业,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总产量6万吨,全部为百事食品订单农业。蓝莓种植面积约2.2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蓝莓约占60%,主要集中在大兴镇、石门镇等东南部乡镇,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白羽鸡产业是临沭县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在规模数量、养殖装备、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全产业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总产值100亿元左右。计划请各镇街深度挖掘自身历史故事,针对土豆、蓝莓等特色农产品,研究如蓝莓酒等具有特色的优质产品,让农业不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开发特色农产品衍生价值。 二、“双社联合”,实现四惠共享。我县“双社联合”模式,受到中央、省、市的肯定,其典型经验做法多次被各级媒体报道宣传。同时,金丰公社获评首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成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和全国最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我县也成为全省首批社会化服务试点县。2024年制定印发了《关于支持“双社联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增强优势互补,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负责村内事务,村民以土地入股,集中整治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放大共富效应中,改革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村集体、农户、农服组织按约定比例共享收益,实现惠农业、惠集体、惠农民、惠企业。规范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制定了《关于推动临沭县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临沭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引导》,梳理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十五种模式,引导市农发、县供销联社等国企探索合作社联合“国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通过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服务局组成的联动机制,开展对“不经营社”的及时清理。为指导合作社规范运营,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县纪委开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账务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农业农村局、各镇街,开展全县农村集体经济重点任务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进会,对分管领导及第三方记账公司业务人员进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账务规范指导和培训。 三、加大培训,提升金融保险助力。在确保农产品加工的同时,也需要金融助力。依托“四雁工程”和农广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同台竞技,带动干事创业积极性,邀请更多专家来进行授课。积极参加各地展会,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动态,以便及时调整生产策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已成功申请四雁贷贴息共470多万,“强村贷”奖补项目资金80万元,降低了涉农主体贷款成本,增强了盈利能力,提高了运营效率;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创新双社联合贷、地瓜贷、强村贷、益农贷等“四雁振兴类”贷款。2025年“四雁振兴贷”已累计发放9.3亿元,其中合作社贷款为2954万元,位居全市各县区第一;在“四雁”贷款基础上,邀请各银行在“强村贷”基础上研发全新合作社贷款产品,以扩大我县合作社贷款优势。创新保险产品,为我县马铃薯、小麦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政策性马铃薯保险的推进,种植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激发农户种植马铃薯积极性。同时,小麦气象指数保险也为小麦种植户解决后顾之忧,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为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2024年,面对连续4场大暴雨,通过灾前防御措施,有效减少4万余亩农作物的受灾面积,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2024年,全县主粮作物保险覆盖率达到96%以上。为支持我县特色种植产业的稳步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蓝莓、大棚、白羽鸡等新产品,以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和养殖风险,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四、打造片区,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县城—特色镇—特色村”发展思路,放大我县乡村田园、民风民俗等自然、历史、文化优势资源禀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优秀传统文化、乡土风貌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打造旅游精品民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坚持以富民增收为导向,形成一批乡村旅游集聚片区,打造了朱村“一村带九村”示范片区、于家山“十里薯乡”片区、“山里人家”等乡村旅游点。先后创建国家级旅游扶贫村4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精品采摘园4个、省级旅游强乡镇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景区化村庄5个、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1、市级旅游特色镇2个、市级旅游特色村4个、市级“沂蒙乡愁”民宿6家。持续优化旅游品质。精心策划红色文化游、山水秀城游、民俗体验游、乡村休闲游4条精品旅游线路。坚持以富民增收为导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好强产业、大融合、促发展工作,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最后,感谢您提的宝贵意见,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县农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30日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