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康养小镇建设的提案》的答复 | ||||||||||||||||||||||||
2025-07-18 点击数: | ||||||||||||||||||||||||
|
||||||||||||||||||||||||
|
||||||||||||||||||||||||
尊敬的李承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康养小镇建设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精准指出了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基层基础薄弱、人才短缺、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传承创新不足等问题,以及中医药康养小镇和旅游打卡地匮乏与群众高质量健康文旅需求之间的矛盾,强调了加强中医药文化康养小镇建设的必要性,这对我们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为深入推进弘扬中医国粹,传承岐黄精髓,建设朱村中医药文化园,园区分为一苑(杏苑)、两堂(仁济中医堂、岐伯堂)、三馆(泰济馆、厚朴馆、远志馆)六个部分,是集诊疗、产业、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在红色朱村中医药文化园建设项目,开展系列活动,将中医药文化与群众生活、国民教育“双融入”,将中医药文化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相结合,打造县域中医服务品牌,纵深推进中医药文化综合改革,中医药文化发展蓬勃有力,社会的关注度、群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是党建引领,建立中医药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机制。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县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出台《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形成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的强大合力。 二是完善体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服务机制。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遴选培训,培育中医药文化传播师资队伍,指导推动全县各级各单位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建立县镇村三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服务网络体系。 三是做好结合,实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传播行动。文化园设置名中医国医馆、特色技术治疗区、文创产品展示区、党建与中医药文化区、中草药种植实践区、中医讲堂宣教体验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名医诊疗、中医药免费配送服务、养生茶包、中药香囊、药枕等原创中医药文化产品。中医医院结合四送四进四提升活动,认真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大集”等活动, 中医讲堂开展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实践课程每年组织1000余名学生参加实践课。通过特色文化宣传展板,中药制画、中医药文化书法作品展示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让现场群众能切身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四是创新理念,“红医+康养”建设养生小镇。以宣扬朱村红色历史文化为依托,利用朱村红色文化纪念馆、沭河生态酒店、中医药文化园、马庄47号院中医阁、欧拉花卉+柳编项目和周边民宿资源,坚持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中医康养为支撑,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促进产业融合,培塑具有生态环境较好的特色小镇。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政策倾斜与支持 加快制定并出台针对中医药康养小镇建设的专项政策,明确资金支持的规模和方式、税收优惠的具体条款以及土地审批的倾斜措施等。 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养服务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定期对中医药康养服务机构进行检查,确保服务品质与安全。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中医药康养小镇建设,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举办招商推介会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参与。 (二)积极推动中医药生活化 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的覆盖面,除了已开展的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加大进家庭的宣传力度,注重新领域中医药产品研发,推动中医药生活化,改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医药企业发展。推动本土企业如亿人方集团、坤泰药业、罗欣本草等大力开发中医药美容化妆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实现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三)高质量促进中医药文旅融合 深入挖掘我县中医药文化特色,结合文旅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中医药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规划。开发多样化的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体验活动,如打造中药材种植观光园、举办中医药文化节暨膏方养生节、建设中医药文化园、举办中医药赶大集活动、定期开展中医药养生讲座等,提升基层中医药康养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临沭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旅游品牌。 再次感谢您对我县中医药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欢迎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临沭县卫生健康局 2025年6月26日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