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习驿站建设的提案》的答复 | ||||||||||||||||||||||||
2024-06-24 点击数: | ||||||||||||||||||||||||
|
||||||||||||||||||||||||
|
||||||||||||||||||||||||
尊敬的赵金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习驿站建设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县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对于该提案,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自2023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结合非遗保护传承和文旅志愿服务,提出在全市建设传统文化(非遗)传习驿站以来,我县在市文旅局、市文化馆的帮助指导下,立足本地区文化资源禀赋,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抓手,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积极打造一批传统文化传习驿站,让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民间、扎根社区、融入生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今年以来,传习驿站加速在全县铺开,我县优秀非遗传承人、各类热衷文化公益事业的社会机构、组织逐步参与进来,面向公众的公益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有力补充力量。截至目前,全县设立(在建)传习驿站已达17处:柳雅堂、莫氏绒绣、苍源文苑、春山茶博园、五实小、二实小、工业学校、三实小幼儿园、玉山知青文化园、常泰社区、城南小区、金桂社区、世名弘面塑、临沭街道中心小学(在建)、吴家月庄村(在建)、深美美术教育(在建)、星英传统文化传习驿站(在建)。 一、主要做法 (一)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着力为传习驿站建设牵线搭桥 传统文化传习驿站的建设需要各级各部门联动配合,全社会广泛发动,逐步构建起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纵向一体的网络服务大平台,传习驿站才能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更好发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两创”的作用。今年县文旅局高度重视传习驿站建设,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全年计划打造传统文化传习驿站6处,着力统筹利用全县各类资源,推动驿站真正建设落地,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逐步调动起来。一是全力发挥引导指导作用。县文旅局广泛向社会宣传传习驿站功能,在各驿站筹建初期为社会力量参与传习驿站建设提供帮助、牵线搭桥。我局积极向村、社区推荐其周边具备传统文化知识和传习技能人才,协助人才与社区取得联系,并帮助其根据村、社区群众的特点和需求设计适应本区域的传习项目。如我县今年世名弘面塑站就是县文旅局为优秀面塑非遗传承艺人和城前社区牵线搭桥才得以建立。二是全面整合场地资源。在原有图书馆、文化馆(站)基础上,根据服务群众需要,重点在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街区、景区、学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非遗工作坊等设置驿站服务点。有效利用各类空间灵活开辟传统文化传习、非遗展陈体验等场所,解决“缺乏活动场地”的问题。三是全面统筹人才资源。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我局深入发掘、积极引导、广泛吸纳非遗传承人、民俗文化爱好者、民办培训机构、传统文化领域的创业人员、退休教师等加入,配合市文化馆和非遗研究会,联合文化站积极为传习驿站站长开展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不断推动驿站人才队伍壮大。今年上半年已有4家传习驿站(常泰社区、城南小区、金桂社区、世名弘面塑)完成培训并正式挂牌开展活动,3家在建驿站(临沭街道中心小学、吴家月庄村、深美美术教育、星英传统文化传习驿站)已提报筹建申请,下一步将组织参加市级站长培训会。四是全力组织文化活动。传习驿站的设立的重要目标就是以驿站为桥梁,最大数量的组织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能够参与、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助力包括非遗技艺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今年我县各驿站组织开展有关传统文化活动35场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非遗“五进”等活动5场次,开展国学讲读、诵读等活动近50期。驿站利用群众茶余饭后、周末和节假日常态化举办编柳编、捏面人、印刷拓印、汉服秀、缝香包等活动,吸引了周边社区的老人、青少年等各年龄段群众参加体验,社会反响很好。 (二)把握公益惠民方向,着力推动文化活动办出特色 传习驿站建设必须立足公益文化服务方向,重点在于下沉基层、服务基层,形成全方位、纵深式发展。每处驿站建设都应根据服务群体实际需求制定“一站一议”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吸纳辐射周边受众群体。在推动传习驿站活动开展方面,我县逐步形成多种有效服务运营模式,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初步实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是驿站+文化场馆模式。我局充分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站)、城市书房等场馆阵地,与各社会传习驿站联合开展馆内活动。上半年,苍源文苑城市书房传习驿站与第二实验小学、莫氏绒绣传习驿站联合,针对青少年举办了绒绣传统非遗技艺传习活动。在尼山书院,图书馆联合社会文化机构常态化举办“斯文于兹•崇文尚礼”国学大讲堂和祥龙国学等传统文化讲堂,近期组织了“文化夜校”延时服务,开展八段锦保健、经典诵读、象棋等培训。在文化馆,联合深美教育组织“艺梦童绘”——六一儿童节艺术画展,联合二实小驿站开展文化中心场馆参观研学活动。二是驿站+学校社团模式。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我局鼓励传习驿站与学校社团有力配合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公益活动,丰富校本课程。如今年第五实验小学传习驿站依托学校非遗社团,与柳雅堂驿站和面塑艺人相玉珍共同开展了面塑、柳编技艺主题的传习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非遗传承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技艺和精髓。三是驿站+培训机构模式。目前,我县常泰社区、城南小区、金桂社区依托附近社会培训机构已设立传习驿站。社会培训机构利用自身艺术培训教育资源,着重于青少年素养提升方面,先后开展国学诵读、亲子阅读等特色活动,让周围学生切身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养分。四是驿站+村(社区)模式。传统文化根植于乡村丰厚的文化土壤,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发展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意。我局在规划城乡驿站布局时重视积极向村、社区等基层延伸,今年已筹建吴家月庄村、星英沙窝村站等乡村驿站,下一步还将发动基层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记忆馆等地再设立一批乡村驿站,着力发挥驿站独特作用,推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五是驿站+景区模式。为加大非遗传承类驿站的支持力度,我局着重择优包装一批符合市场运作条件的非遗项目进景区,不断丰富景区服务项目,增加景区服务业态,让群众在游玩过程中了解、体验优质山东手造产。今年以来,我局结合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黄河大集、山东旅发大会等主题,已在景区组织开展多场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如1月份在朱村结合黄河大集开展了系列非遗月宣传活动,4月份依托店头桃花节举办了图书、非遗流动展示活动、6月份结合旅发大会举办了临沭非遗手造产品专题大展、柳编编织体验等活动。 (三)围绕群众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公益惠民服务质量 我局通过加强帮扶指导传习驿站不断优化提升服务项目,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最大程度满足城乡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一是健全“文化菜单”机制。建立精准服务“菜单”,指导驿站、村、社区畅通群众意见双向反馈渠道,实时动态调整基层群众文化供给,以传统文化驿站为平台,经常性面向公众开展更为多样的艺术普及、培训讲座、阅读推广、非遗体验等公益服务,不断优化传统文化传习驿站服务模式。二是加强指导帮扶力度。紧扣各驿站定位,结合周边群众需求,发挥县文旅局指导作用,积极安排文化流动服务队走进基层,与当地传习驿站开展联合公益惠民活动,定期指导驿站组织开展面塑、舞蹈、戏曲、传统体育等研习培训活动。三是实施精准服务策略。如针对社区老年群众健身康养需求,引导传习驿站多举办中医康养保健知识讲座、八段锦太极拳技能培训等,针对年轻人生活节奏快、“亚健康”状态等,引导传习驿站联合当地文化带头人、舞蹈培训机构等,开展广场舞、健身操等公益健身活动。 二、下一步打算 我局将从场地、人才、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大驿站建设力度,改革创新,逐步健全传统文化传习驿站发展长效机制,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推动驿站在我县全面铺开,使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阵地、宣传的窗口、传承的桥梁。 临沭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17日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