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县十八届三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汇报 | ||||||||||||||||||||||||
2024-12-04 点击数: | ||||||||||||||||||||||||
|
||||||||||||||||||||||||
|
||||||||||||||||||||||||
今年我局接到人大建议21件,其中主办14件,分办4件,协办3件。为认真做好人大建议办理工作,我们对每件建议进行认真分析调研,与人大代表共商办理措施,确保取得实效。目前承办的21条建议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办结。现将办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议办理基本情况 今年接到的21件人大建议,主要涉及乡村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创建、村居建设等方面。 (一)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 《关于推动农业单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建议》(人大建议第1号)主要涉及推动农业单品全产业链发展方面。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重点培育了地瓜、土豆、蓝莓、杞柳、食用菌、白羽鸡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北(地)瓜、南(土)豆、东(蓝)莓、西(杞)柳、中食用菌、全域白羽鸡”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 白羽鸡产业是临沭县农业单品全产业链发展的典型。全县目前基本形成鸡苗孵化、规模饲养、饲料生产、屠宰分割、包装冷藏、熟食加工、有机肥生产、检验检测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规模数量、养殖装备、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产业链比较完善,饲料、孵化、养殖、屠宰、深加工全产业链60多家企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7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梳理重点农业单品;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多措并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 《关于鼓励乡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人大建议第38号)、《关于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议》(人大建议第70号)、《关于临沭县红薯生产机械化移栽补短板强弱势的建议》(人大建议第76号)、《关于精准推进农村“绿色种养结合”,建立农业生态保护制度的建议》(人大建议第110号)主要涉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村“绿色种养结合”、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红薯生产机械化移栽。近年来,县农业农村局深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组织领导,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多措并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是科学谋划,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格局。以“全链条、高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为目标,构建循环农业3453工作格局。二是政府领导,建机制搭平台促发展。出台《临沭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临沭县循环农业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循环农业工作专班,组建循环农业专家服务团,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三是突出重点,提高循环农业综合效益。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民”的运行模式,建立秸秆“收集-存储-加工-销售”利用产业链。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地膜科学利用与回收工作,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广一控双减(控水、药肥双减)生态种植模式、秸秆制作有机肥技术、绿色防治技术。抓好现代农业绿色种养循环。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程,建设粪污全量化还田综合试点,推行推广“畜—沼—果(菜)”“果—菌—粮”等循环模式和“种植业—养殖业—肥业”三元双向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抓好食用菌健康生态循环。推进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栽培,推行节能节耗栽培技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完善粮食功能区建设,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高效益发展。 2.大力发展农产品品牌。一是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印发《关于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 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临沭地瓜”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打造临沭柳编、临沭花生、临沭地瓜、临沭蓝莓等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二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积极推行《对接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临沂标准》,加大农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检测力度,全县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三是加强宣传推介。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实体店和网店相结合的临沭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同时利用媒体及各类农业展会提升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快区域公用品牌建设。2021年注册“临沭地瓜”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得到了广泛使用,目前拥有10余家甘薯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50万吨。2024年计划完善“临沭地瓜”区域公用品牌标识体系,申报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3.推进红薯生产机械化。积极开展考察对接,考察引进适宜临沭红薯生产模式的移栽机械;强化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落实,支持农户购买红薯移栽机械;加大农机农艺联合,每年开展移栽机械的演示会、培训会;积极推动甘薯规模种植,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大红薯主产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适应技术标准规范研制,研究制定红薯种植中关于垄高、垄宽、苗距、扦插等标准研究;加大新型经营主题培育,扶持一定数量的红薯生产专业合作社;强化信息技术支持,为红薯移载机械提供信息支持。 4.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一是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养殖场户采取粪污全量还田、粪便好氧堆肥、粪污厌氧处理、粪水肥料利用、粪便垫料利用五种模式进行处理。二是在全县推广有机废弃物绿色肥料堆肥技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2019至2022年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14家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中心,改造提升72家规模养殖场,60家养殖专业户粪污收集处理设施。 (三)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方面 《关于多部门联动,加大农村“三资”清理力度的建议》(人大建议第3号)、《关于持续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促进现代农业提质的建议》(人大建议第18号)、《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建议》(人大建议第2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建议》(人大建议第24号)、《关于简化规范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审批手续及加大合作社管理人才培训的建议》(人大建议第43号)、《关于政策推动小田变大田的建议》(人大建议第47号)、《关于盘活农村集体土地加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划的建议》(人大建议第80号)、《关于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人大建议第101号)主要涉及村集体增收、农民增富方面。 1.做好全县农村“三资”清理工作。一是督导镇村扎实开展“三资”清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三资”监管流程,借助市沂农云平台,不断提升“三资”管理规范化水平,保障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二是公平、公正审理、执行涉农村“三资”案件,及时发布典型案例,组织基层干部旁听庭审,不断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2.实施百千工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创新实施“双社联合”,构建“村社农一体”乡村产业振兴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印发《关于支持“双社联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累计支持资金5000多万元。二是引导金融机构为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强村贷、产融贷、农耕贷”等产品,累计为服务主体提供贷款近亿元,加大培训力度,将“双社联合”、“强村贷”等相关知识纳入农村干部培训内容。三是制订管理办法,印发《关于村党组织领创办合作社规范安全运行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规范合作社管理。四是多部门联动,积极协调行政审批服务局和市场监管局简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的相关手续,并召开工作推进会议。五是加强扶持。积极培育发展典型、召开推进会议、产业项目倾斜、发挥“强村贷”等金融支持,力促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大做强。六是引导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承担实施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实施农业产业化、高标准农田、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范化养殖等项目,鼓励第一书记任职村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 3.积极协调流动资金。农发行制定《粮棉油种植贷款管理细则》,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对省农担公司不予担保的,已协调临沭农商银行以灵活担保方式进行信贷支持;对部分村书记同意签字而两委成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股东)不愿意签字的问题,已协调临商等银行按照“头雁贷”办理业务,由支部书记个人签字即可。协调县工商银行开发针对“双社联合”的“强村贷”新产品,全县额度为5000万元。在青云镇试点第一笔的贷款已成功发放。 4.通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我县逐步形成了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已有60多个村开展“双社联合”,涉及土地面积达3万亩。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229家;家庭农场共5481家。全县市级示范社63家、省级41家、国家级5家;市级示范场103家、省级12家。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3家,社会化服务组织365家。重点支持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金丰公社,全国土壤批量检测最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蚯蚓测土。 5.引导鼓励农民将土地入股村党支部合作社,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把一家一户的“小田经济”与社会化服务的“大生产”紧密联结起来,三者互为依靠,实现抱团共同发展。今年先后2次召开“双社联合”现场推进会议,要求镇街做好土地情况摸排工作,以百亩方为基本单位,力促小田变大田。 6.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一是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结合,助推“产业支撑”。二是与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百千工程工作结合,打造“和美乡村”。三是与“四雁工程”工作结合,促进“群雁齐飞”。四是与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结合,发展“美丽经济”。五是与村集体公益事业用地结合,提升“幸福指数”。同时,指导镇街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改造自家闲置小院,美化环境,增加收入。 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我县规划建设1万亩高标准农田,对项目区进行土壤改良、灌排设施建设、道路硬化等建设工程。“四好农村路”建设方面,2024年县交运局实施县道提升改造工程,投资约1.4亿元,“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户户通”硬化工程,对个别户户通道路薄弱的自然村进行继续硬化建设,促进我县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关于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建议》(人大建议第35号)、《关于加大对石门镇百千工程投入的建议》(人大建议第39号)、《关于推进朱村“一村带九村”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人大建议第51号)、《关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的建议》(人大建议第71号)主要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县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做了大量工作,2023年积极争取市级资金80余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续管护,2024年我县规划建设1万亩高标准农田,对项目区进行土壤改良、灌排设施、道路硬化等建设工程,进一步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自2019年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共建设高标准农田22万亩,其中新建20万亩、改造提升2万亩。项目建设管护期间严格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聘请专业设计公司。二是工程建设实行“四制”管理。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在项目建设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管,定期深入工地一线督导,定期召开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推进会议。四是强化建后管护。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以及“县负总责、镇街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工程管护机制,全面落实镇街属地管理责任,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管护监管责任,建立了建后管护责任人清单。 2.“百千工程”以行政村为主体,分三个周期对全市长期保留村进行整治提升,根据全市规划要求,石门镇拟纳入第二期“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同时,按照全县“一镇街一片区”的思路统筹推进片区建设,多方筹措资金予以扶持,2023年县里拨付200万元衔接资金,2024年拟拨付100万元用于继续支持片区建设。下一步,我们还将根据实际情况,从高标农田项目等其他途径,尽量给予资金政策倾斜。 3.2024年度将“一村带九村”片区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建设范围,规划在后店子村、东山前村、华桥村、旺南庄等村庄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亩左右,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中,计划10月底前开始施工,2025年完成项目移交工作。 (五)推动创建示范区方面 《关于把羽山片区农文旅开发融入全县旅游规划的建议》(人大建议第45号)涉及羽山片区文旅开发工作。 近年来,县农业农村局始终坚持链条化、集群化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北(地)瓜、南(土)豆、东(蓝)莓、西(杞)柳、中食用菌、全域白羽鸡”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乡村产业发展纳入《临沭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临沭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功能定位和重点内容。二是强化要素支撑。落实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推进“乡振通”平台建设,同时,预留不低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产业重点项目用地。三是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乡村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乡村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四是推进乡村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县农业产业项目联席会议制度,谋划储备实施一批示范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项目,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县农业农村局始终高度重视人大建议办理工作,把人大建议办理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提高了办理的质量和效率。 (一)强化组织协调,明确办理分工。收到人大建议后,县农业农村局专门成立人大建议办理领导协调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明确分工,对办理工作实行直接领导负责制,相关科室具体办理,每件人大建议都由具体职能科室和责任人负责,确保件件有落实,件件有答复。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职能科室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人员、时间、精力“三个保障”。 (二)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人大建议办理。为确保人大建议办理工作质量,我局制定了人大建议办理工作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办理工作目标、办理责任、办理形式和办理时间安排,要求办理工作答复率、满意率做到两个100%。确保提人大建议理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联络、服务工作,同时抓好督导落实,确保人大建议的办理及时高效。 (三)加强沟通调研,注重办理质量。在办理过程中,我局要求相关办理科室遵循沟通到位、现场调研到位,认识到位、理解办结到位的“四个到位”的办理原则,加强与人大代表沟通联系,充分了解人大代表的意图和要求,加深对人大建议内容的认识和把握,认真进行综合分析,找准问题建议的关键所在,带着问题去调研,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确保人大建议办理质量。 (四)强化部门协作,确保办理及时。对每件人大建议,我局坚持分管领导亲自督办,全程抓落实。对重点督办人大建议主要领导亲自调度,从交办、协调、答复等环节一一抓好落实,加强人大建议办理科室的联络交流,强化信息沟通,部门协商,确保了人大建议办理答复及时高效。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从今年人大建议办理情况来看,由于我们思想上重视,认识到位,程序规范、制度完善、措施有力,办复质量明显提高。但是还存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方面存在短板,多数产业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端、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加工水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低等问题,代表的建议意见部分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办理、工作离领导和代表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继续做好人大建议办理落实工作,进一步提高办理质量,让领导和代表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