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 ||||||||||||||||||||||||
2025-01-24 点击数: | ||||||||||||||||||||||||
|
||||||||||||||||||||||||
|
||||||||||||||||||||||||
今年以来,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片区化思维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06亿元、一产增加值24.44亿元,增速均居全市第2。在全国酸化治理工作推进会议、全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全国土壤改良与产能提升技术现场会、全市循环农业现场会先后到我县观摩,全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解读培训班暨回收拆解实操现场会(第二期)、临沂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观摩培训会、临沂市农业行业(农机驾驶操作员)职业技能竞赛、临沂市暨临沭县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相继在我县举行。成功争创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央视财经频道、《朝闻天下》先后报道了临沭农机经验做法。全市乡村振兴观摩成绩站稳全市第一方阵,鹿茸菇项目获评全市十佳项目。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强大工作合力。一是注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及时跟进学习,推动理论学习往深处走、往实里走,共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1次,专题研讨11次,讲党课52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7次。二是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集中学习48次,党组书记上党课1次,支部书记上党课12次,“进基地、强党纪”活动1次,意识形态排查11次。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小切口整治重点推进。三是做好全员绩效考核。牢固树立“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制定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季度线上评议,年终全员考核,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评定、提拔晋升等正向奖励挂钩,切实激发激励引导作用。 (二)抓好稳产保供,夯实“三农”基本盘。一是守住稳粮保供底线。粮食生产保持三增态势,全县夏粮面积550361亩,增幅0.41%;产量223223吨,增幅1.85%;单产405.59公斤/亩,增幅1.43%。畜禽生产总体平稳,三季度,全县生猪存栏21.56万头、出栏24.83万头,同比分别下降9.63%、18.01%;能繁母猪存栏2.55万头,增速5.54%;禽存栏1211.07万羽、出栏2863.1万羽,同比分别增长34.41%、43.19%。蔬果生产稳定发展,蔬菜食用菌、瓜果及园林水果总产量189325.8吨,增速12.37%。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开展农业产业招商年活动,招引农业类签约项目38个,立项投资额98.5亿元,助力形成“北瓜南豆、东莓西栗、中部食用菌、全域白羽鸡”的产业发展格局。1-10月份,实现规上产值111.6亿元,同比增长9.76%;食品产业75.7亿元,同比增长3.49%。三是做优农业品牌。按照“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共建的思路,加快农业品牌培育,临沭白羽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白羽鸡产业发展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三)推动片区建设,展现乡村新面貌。一是深化拓展“百千工程”。全面推动“一镇街一示范片区”建设,集中打造“沂蒙好栗”“薯香茶韵”等14个示范片区,争创省级美丽乡村4个。开展“‘百千工程’深化提升年”活动,实施百千项目436个,整合市县资金1.1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向镇村拓展。《山东新闻联播》报道了我县好日子片区的经验做法。二是全域推动村庄清洁行动。紧紧围绕“五清五净”,组织发动群众6.3万人次,投入机械4600台次,清理乱堆乱放5.2万处,垃圾堆、柴草堆、粪堆等9.2万吨,全县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提升。三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培育食用菌、白羽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40家、创建“小而美”示范基地9个、打造示范园区5个,全县大户实体堆肥3.07万余方,粪污有机肥施用面积12.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有机肥覆盖率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3%。 (四)深化联农带农,激活共富内动力。一是新型主体蓬勃发展。争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项目任务33个,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家、家庭农场214家,新增市级合作社13家、家庭农场14家,完成“一码通”赋码2187家。二是共富链条延长壮大。发展“双社联合”村71个,成立联合社、社办公司10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82家,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200多万亩次。三是“四雁”工程走深走实。做好四雁孵化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推进9个镇街“四雁联盟 同心共富”试点村建设,培训“鸿雁”人员1163人,评定2024年度沂蒙“四雁”人才6人,2024年度齐鲁乡村之星5人。投放“四雁振兴类”贷款30.25亿元,其中创新推出了“双社联合贷”信贷产品,合作社贷款4127万元,位居全市第一位。四是配套服务接续跟进。实施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开展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等活动,培训农民3200余人次。圆满收官2023年度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4年度规划建设1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底前完成。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99.02万元、农机报废补贴2491.91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7120.54万元。 (五)树牢底线思维,稳定涉农大环境。一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要求,科学规划扶贫项目,强化兜底保障。实施产业发展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3个,发放各类助学金、生活补助、免学费93.34万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485人次72.75万元,完成危房改造63户。二是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开展“绿剑护粮安”“农资打假”等行动,检查经营主体538家,立案45起,罚没收入73.3万余元;加大农畜产品监测力度,开展县级农产品抽检500批次,合格率98%以上,检疫畜禽7353万头(只)、畜产品40.42万吨;免疫畜禽2403万头(只),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规定标准以上。三是守住涉农信访舆情底线。开展“信访清零”行动,化解工单184起,化解率100%;办理幸福临沭、县长信箱工单77个,办结率100%;承办12345工单915个,回复率100%。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体量小,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63家,规上食品加工企业33家,占比不足全市5%。二是帮扶项目资产经营缺乏活力,脱贫攻坚以来建成农业种植类大棚项目和加工车间居多,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不足。在发展过程中缺资金、缺技术问题明显,规范程度低,连接两端能力有待提高,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 三、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县农业农村局将锚定“常规工作创一流、重点工作求突破、创新工作出亮点”工作目标,以推动城乡融合为导向,聚焦五项重点,拓展共富模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聚焦粮食安全,抓稳产保供三个提升。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粮田质效,强化监管质效,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一是提升粮油综合保障能力。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积极争取粮油绿色高产行动项目、中央预算内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全省高效特色设施农业提升项目,同步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风险排查化解,持续保持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势头。二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全面完成2024年高标准农田项目验收和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实施,推进科学施肥增效项目和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项目,提高水肥一体化建设,加快实现农田“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年内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立生产主体信用评价系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网格化监管向村居延伸,全面提升全县主要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 (二)聚焦提能攻坚,抓产业发展三个强化。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牵引,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一是强化涉农招商。实施地瓜、花生、白羽鸡等优势产业赋能工程,紧盯种苗繁育、精深加工项目“一前一后”,力争招引农业类项目39个、总投资90亿元以上。二是强化链条培育,围绕地瓜产业,以青云镇甘薯产业园为核心,集中打造脱毒种苗培育、储存筛选、数字交易、甘薯深加工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甘薯产业强镇。围绕白羽鸡产业,重点加强河南丰园1亿羽肉雏鸡孵化、盛翔农牧1000万羽肉鸡养殖等5个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百亿级白羽鸡产业集群。围绕生猪产业,争取和落实省级优势特色农业(生猪)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完成4家生猪屠宰企业GMP认证,补齐精深加工链条。三是强化品牌打造。实施特色品牌赋能工程,坚持节庆化营销,精心组织桃花节、蓝莓节、地瓜节等节庆活动,打造具有临沭特色的“好日子”区域公共品牌。 (三)聚焦城乡融合,抓三个统筹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城乡融合为目标,以片区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推进片区建设,加快推进“一镇一示范片区”“一镇一特色产业”“省级和美乡村”3个建设,推动全县“花漾山里”“薯香茶韵”等14个示范片区提档升级,建设2个省级和美乡村,打造一批具有临沭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二是推进要素流通。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在大兴、石门、蛟龙打造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建立农产品直播团队,推动蓝莓、粉条等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三是推进村庄清洁。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对村域、路域、水域、田域、户域进行全面整治提升,推动村庄从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清洁等有序拓展。 (四)聚焦共同富裕,抓强村富民三个巩固。树牢底线思维,强化主体培育,推广联农机制,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做好衔接资金项目及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巩固主体培育成效。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项目”,开展清源、强基、培优、创品“四大行动”,推动“七有”达标创建,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年内成立10家以上“共富公司”,推动异常合作社名录占比降至10%以下。三是巩固联农带农成效。持续推广“双社联合”“多社联合”等国企助力、联农带农机制,切实提高合作社、联合社联农带农、增收致富作用,年内计划发展双社联合示范村50个。 (五)聚焦提质增效,抓干部素养三项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注重能力建设,锻造忠诚担当、作风过硬的“三农铁军”。一是强化政治素养建设。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的专项规划,推行“党建+业务攻坚”模式,推动业务与党建双融共促。二是强化干事能力建设。围绕三农中心工作,聚焦能力提升,开展岗位练兵,持续推进全员考核,提高全局干部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日常监管,强化第一种形态运用,督促引导“三农”干部遵规守纪,防腐拒变。 |
||||||||||||||||||||||||
|
||||||||||||||||||||||||
【关闭窗口】 |